湖北:老河口市创建文明城市典型经验报道
近年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明之花在老河口这座历史古城肆意绽放。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如火如荼。近年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把“高扬文明旗帜,引领社会发展” 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明确提出了“争创文明城市,共建宜居兴业家园”的创建主题,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文明之花在老河口这座历史古城肆意绽放。
坚守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础
理论武装是政党建设的基础,也是全民思想统一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老河口市坚持以理论武装不断筑牢实施“丹河谷”组群发展战略、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小汉口”明星城市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专家辅导,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全市“丹河谷”组群发展、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小汉口”明星城市等中心工作,先后邀请省委党校马哲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海春教授等8名专家学者分别为全市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作了8场专题辅导报告。通过专家辅导,传递了最新的发展思维、理念模式、政策解读,拓宽发展视野,掌握发展大势,增强了全市干部科学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深入调研,理清组群发展工作思路。去年以来,老河口市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了全面深化改革大调研活动。今年,围绕“丹河谷”三地为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丹河谷”组群发展等重大课题,形成了在体制机制上推进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五个先行”,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生态补偿机制“五个先试”的共识,为 “丹河谷”组群建设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放开发先行先试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坚定价值导向,形成崇德共识
近年来,老河口市紧紧围绕“二十四个字”基本内容,以营造氛围、典型引领、实践养成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提升了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抓培育,深入挖掘身边典型。依托“襄阳楷模”、“老河口市首届道德模范”、“最美老河口人”、“十佳劳模标兵”评选活动,发现并培育出姚凤君、王运福、陈传会、程有成、天使助孤群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去年,全市共评选出“最美老河口人”30人,有2人荣获“襄阳道德模范暨感动襄阳人物”称号,8人入选“襄阳百杰”,一个个典型汇聚成闪耀道德光芒的最美群像。
抓推广,提升典型示范效应。在总结“襄阳百杰”推荐评选工作基础上,及时召开“襄阳楷模”评选活动动员会,转发《“襄阳楷模”评选活动方案》,在《老河口网》建立“襄阳楷模”专题网页,在今年7、8两月 “襄阳楷模”月度榜上,老河口市王运福等5名楷模成功登榜;姚凤君、张红军分别入选敬业奉献类、诚实守信类“湖北好人”榜,有效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完善基础建设,推进民生改善
城市建设是基础,是民生进步、人民幸福度提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老河口市进一步明确“魅力老河口、宜居兴业城”城市发展定位,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积极推进交通畅达工程。梨花大道、光化大道、环五路、三张路、仙油路等一批项目顺利完工;农村公路共完成75.2公里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工程。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工程项目第一阶段概念性规划方案征集工作已完成,航运中心项目建设所需混凝土搅拌站正在建设中,项目用电已报装,预计近期将开通建设用电。
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程。二、三期廉租房项目目前主体竣工1492套,正在进行小区配套。
开展“绿化提质”活动。深入开展“绿满老河口”、万棵绿树进城区活动,完成北京路、环三路绿化带改造,完成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园区绿化工作,实施梨花大道绿化带绿化和行道树种植工程,种植绿化树木29.75万株,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 9月17日,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专家组预审。
强化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形象
城市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老河口市把城市综合整治工作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以七大专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了社会秩序。
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在城区开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百日整治行动”,取缔城区现有的马路市场,有效清除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交通堵塞、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
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与市公安交警部门联合治理城区主要路段学校上放学期间交通秩序;加强主干道两侧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停放统一管理,确保市区交通有序,通行顺畅。
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对市区所有不规范户外广告进行清理,结合每条路段特点,设置统一规格、统一色彩的店招店牌,并督促统一安装。
推进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城乡一体化进程衡量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农民的幸福指数成为全市的共同关注。近年来,老河口市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绿色廊道,建设美丽家园。以“三万”活动为契机, 市委、市政府两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开展了建设梨花大道、316国道、302省道、李纪路、半秦路、汉江老河口沿岸等6条绿色廊道和20个生态村的工作目标。两年来,全市共投入7000余万元,完成四旁植树45万余棵,绿化县级道路6.2公里,植树4129株,绿化乡村道路125公里,植树14.02万株,国省乡道108.6公里,植树10.2万株。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初具规模。
坚持文化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老河口市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以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农民健身活动场所工程为内容的“四大惠民工程”,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基层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10个,覆盖率达100%;建成农家书屋244家,覆盖率达100%。
推进农村文化进村入户。老河口市以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为阵地,充分调动文化带头人的积极性,营造一人带多人、多人带全村的文化氛围,形成村村有文艺人、月月有文艺节目、季季有文艺演出的生动局面。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围绕老河口特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底蕴,积极争取旅游开发项目目前,吉仙桃木旅游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扶持提升一批“农家乐”旅游点,目前,金土地、秀水坊等被评为四星级农家乐。
健康的文化引领是乡风转变的重要方式。老河口市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