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法院:“情理法”结合化解工伤补助金纠纷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本应是逝者留给亲人的一份慰藉,却也可能成为亲人矛盾的导火索。李某工作期间不幸死亡,获赔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98万余元,因补助金分配问题,家属间存在争议,李某的父母欲将李某的妻子诉至老河口法院。
“我们对您二老儿子的逝世深表同情,这起纠纷是伤心事也是家事,打官司可以解决问题,但却不是最好的途径。”
“孩子还小,祖孙的亲情还要延续,这件事可以通过调解柔和化解,我们的调解员是退休的资深法官,而且调解不收费,这边是我们的诉前劝导书,调解的优势都列举在上面,您二老看一下。”立案庭干警得知两位老人的来意后,给他们发放《诉前调解劝导书》,引导他们用诉前调解解决纠纷。
两位老人看后,连连表示同意,并请求尽快委派调解,立案庭干警当天便将该案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线上委派至诉前调解委员会。
该案分配至调解员褚高年后,他仔细审查了两位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本着“调解一起案件,挽救一个家庭”的原则,迅速展开调解。
“爸妈,我现在要一个人养活儿子和女儿,希望你们能为我和您孙子、孙女以后的生活想想。”
“我们都七八十岁了,就他一个儿子,现在他走了,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以后谁来照顾我们,身上没有点钱怎么行?”
第一次调解,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现场哭声一片,调解一度难以推进,面对此种情况,调解员褚高年决定调整策略,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
“当务之急是了解双方的具体情况,了解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经调查,李某父母名下均有住房及退休工资,生活负担较小,而李某妻子每月需偿还住房贷款,还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及生活费,生活负担重。
了解情况后,调解员褚高年分别多次联系双方当事人至调解室进行释法说理。此外,调解员还与李某表姐取得联系,通过亲属同步对李某父母进行劝解。
通过“背靠背”调解奠定良好基础后,调解员再次与双方当事人约定时间,进行第二次“面对面”调解。
这次,双方情绪明显缓和,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孝亲敬老、修复亲情、家庭和谐等方面入手,促使双方换位思考,并从法律角度对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进行解释。
“李某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分割前应属于所有近亲属的共有财产。分割时,应充分考虑照顾被抚养人利益和与亡故者生活的紧密度与依赖度。”
最终,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对优先保障李某儿女达成一致意见,李某父母分得20万元,李某儿子分得30万元,李某女儿分得30万元,剩余18万余元由李某妻子所有。
“家和万事兴!我们坚持实质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抓前端、治未病’,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