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调撤率70%+!光化法庭“4+”调解法巧解千家事
老河口市人民法院光化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守护家庭这一社会“最小单元”,通过法官+“专业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社区网格员+案后回访制”的家事纠纷化解体系,强化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实质化解、就地化解。三年来,共办结各类家事案件982件,调解撤诉率达77%,真正将家事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安宁。
诉前调解+专业调解员,搭建解纷“前哨站”光化法庭在家事纠纷化解中,把“调”向前延伸,充分发挥专业调解员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引导当事人理性、高效解决纠纷。李某工作期间不幸死亡,获赔补偿金98万余元,因补偿金分配问题,近亲属间矛盾频发,欲起诉至法院。获悉上述纠纷后,光化法庭干警引导当事人用诉前调解方式化解纠纷。该案通过诉前委派至调委会调解员褚高年。专业调解员褚高年作为法院退休法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他善于把法律法规、乡土人情和调解工作结合起来,从聊家常、摆事实到明法理、动情理,接受调解的当事人都心服口服,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化解。褚高年仔细审查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迅速展开调解,并邀请家事审判法官参与,从法律角度予以指导。第一次调解,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现场哭声、吵闹声一片,调解一度难以推进。面对此种情况,法官和调解员决定调整策略,采取“背靠背”谈心、亲人参与劝说等多方式进行调解。最终,在调解员和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案件顺利化解,家人握手言和,补偿金也得以按协议快速“到账”。纠纷高效化解的背后,是光化法庭以矛调中心为“基站”,吸纳退休法官成立“法院+人民调解+妇联”联调组织,搭建起了家事共解“绿色通道”。同时,探索“示范诉讼”“联合观护”等机制,为解纷提供“范本”,大力提升解纷效率。三年来共委派委托调解达518件,调解成功率达82.6%。
庭前调解+心理咨询师,打造解纷“冷静区”
光化法庭积极探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引入心理咨询师力量,将心理疏导引入纠纷化解中,帮助当事人缓解内心压力,疏导情感障碍,修复家庭成员情感。“我就是要离婚!”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当事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承办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庭调解,但双方的怨气太重,前期调解失败。在认真梳理了两人意见后,法官感受到双方的矛盾都是婚姻生活中常见的小摩擦,只要加强沟通,便可以改善和化解,于是便联合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举行了一场心理疏导,以挽救这场婚姻。交流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分析出双方的性格特点、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及双方的动机需求,并帮助疏解因婚姻矛盾出现的对抗、厌烦等消极情绪,引导双方重新审视自我,反思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根源。通过沟通疏导,双方当事人缓和对抗情绪,法官则“趁热打铁”,鼓励夫妻二人主动敞开心扉,从而产生心灵触动,最终夫妻两人重归于好,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互尊重,共同经营好家庭。光化法庭通过“柔性化解+心理咨询”的办案模式,设立集“心理健康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矛盾纠纷调处、个性化普法宣传”于一体的婚姻家事调解室,打造环境温馨的“诉讼冷静区”,积极推动心理咨询疏导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用心、用情妥善化解婚姻家事纠纷。三年来共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案件81件,案件调撤率达83%。
庭中调解+社区网格员,拧开解纷“减压阀”
家事解纷离不开一个“情”字,光化法庭借助最熟悉社情、民情、乡情、人情的村居网格员力量,运用“市-乡镇-村(社区)-单元网格”体系,让700多名基层网格员成为家事解纷的重要辅助力量。“救救我吧!我要离婚!他(丈夫小王)天天跟踪我,再不离婚我怕他杀了我!”在接待室,当事人小张哭得肝肠寸断。听完小张断断续续的描述后,法官胡琼敏锐察觉到了案件潜在的风险。“如果放任不管或者处理不当,这个事件很有可能会转化成刑事案件,必须马上化解!”随即胡法官电话联系小王,小王却拒绝沟通。“我们可以邀请网格员一同参与案件调解,他们了解张家长、李家短的具体情况,熟悉乡土人情。”最终,在“熟人”网格员小戴的参与协助下,小王放下心理戒备,参与了案件开庭审理。此后,法官和网格员又通过面对面、背对背的调解方式,耐心倾听双方讲述家长里短背后的生活问题,针对小张的离婚诉求,耐心进行劝导,同时针对小王言行不当之处也进行批评。“大家都冒冒气儿,才能认真平静地看待婚姻出现的问题。”经过一下午的倾听劝解后,双方终于放下了执念,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双方和气分手。至此,一场烟火气十足的调解落下帷幕,原本难以调和的矛盾得到妥善化解。光化法庭依托“智治通APP”,实现解纷联动“户户通”,确保辖区每个村居社区都有法庭干警对接,有效提升基层群众“见法率”。同时打好“提前量”,发挥网格员信息量丰富、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协同走访入户、采集信息500余次,把“家”的暖意送到田间地头、百姓心头。
庭后化解+案后回访制,做到解纷“管到底”
为保证调解效果,光化法庭对夫妻调解和好、涉子女抚养、涉家暴等案件,逐一进行标记,形成“回访清单”,在结案后进行定期回访,持续修复家庭裂痕,防止家事纠纷再次发生。2022年,孙某与陈某协议离婚。协议约定婚生双胞子陈甲抚养权归其母亲孙某,陈乙抚养权归其父亲陈某,在离婚后,孙某便将陈甲带回陕西老家生活。陈甲不仅与弟弟分开,更要与把自己照顾长大的爷爷奶奶分离。离别之痛、思念之苦,再加上陌生环境的不适,短短半年的时间,小陈甲暴瘦10斤。煎熬的小陈甲想办法联系到了给父母调解离婚的胡法官,哭诉着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希望法官能够帮助自己回到家乡,将来一定好好报答爷爷奶奶、报答社会。承办法官接到电话后,感同身受、十分揪心,立即联系孙某、陈某做好沟通劝解工作,同时找到陈甲的爷爷奶奶,请他们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并帮忙劝解陈甲的父亲。这样懂事的孩子,这样真挚的心愿,任谁听到都是无比心痛。终于,在胡法官的协调下,经陈甲父母含泪同意,将小陈甲的抚养权变更,接回了老河口市,与弟弟、爷爷奶奶一起共同生活,孩子脸上又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跟进了解小陈甲回家之后的生活,光化法庭干警们多次来到陈甲的家中探访,关注兄弟俩的成长和学习生活情况,并送上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回报社会。光化法庭健全“庭后访”机制,联同社区村组、“联合观护员”、人大代表做好家事回访,传递法治温度,不断延伸司法服务的“毛细血管”。三年来,共开展家庭回访、校园回访100余次,让“如家”理念可触可感。
家事无小事。对于家事纠纷来说,一纸判决,或许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解开,案件就没有真正的了结。她们始终秉持着“家和”理念,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将调解工作贯彻审判全流程,促进家事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让司法既有力量,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