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 党员先锋 | 周春梅 一句誓言 践行一生
周春梅,女,湖南龙山人,1976年1月生,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毕业后,其进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因不徇私情,多次拒绝为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于2021年1月12日被向某杀害。生前任湖南高院审判监督第一庭副庭长。2021年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为什么入党?”对于每一名党员来说,这是终其一生的灵魂叩问与内心自省。
“党员”这两个字究竟有多重?在周春梅的心里,绝不仅仅意味着12句话、80个字的简短入党誓词,而是用一生书写的责任与担当。
“虽然‘位卑’,但矢志不忘报国之志” 1976年,周春梅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龙山是湖南省最偏远的县之一,也是深度贫困县。周春梅深知,惟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直勤奋刻苦,小学时不仅担任着班长职务,成绩还稳居年级前五名。 祖辈曾经历了旧中国的苦难,也感受过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他们的言传在周春梅的心里,早早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让她明白中国共产党就是一面鲜艳闪光的旗帜。她曾写道:“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中、高中一路保送,生物、物理竞赛成绩全校数一数二,曾在全州英语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中学时期,周春梅可谓名副其实的“学霸”。虽然成绩很好,但她也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是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1995年,高考前夕,19岁的周春梅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我现在虽然‘位卑’,但矢志不忘报国之志。”在她的毕业鉴定里,班主任毫不掩饰对这位得意弟子的赞赏:“这是一位发展潜力最大的学生。” “交了入党申请书,就要以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 周春梅的舅舅是一名法律从业者。在他的影响下,周春梅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湘潭大学的优势学科——法学。自此,她逐渐制定了清晰的人生目标,更有了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 初上大学的周春梅,虽然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不十分清楚,但她知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入党,自己必须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1995年11月,刚读大一的周春梅递交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向党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党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关怀爱护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拿什么回报党呢?只有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党,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的福利,才足以报答党对人民和我的恩情。”她在入党申请书里这样写道。 “交了入党申请书,就要以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自此,周春梅在思想上、学习上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在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她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班、入党骨干分子培训班。 然而,好事多磨。党组织的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地考验着周春梅,也引领着她不断进步。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大学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既让周春梅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让她顿觉自己的渺小,甚至一度自卑消沉。在彷徨迷茫的时候,她依然选择了相信组织,主动向党支部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思想状况。在组织的关心鼓励下,她重拾了信心和勇气,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她给自己制定了严密的日程安排:早上6时起床晨跑20分钟,再读半小时英语;白天认真上好每堂课,晚自习和周末时间用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日复一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期间,周春梅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并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她,选择成为吉首大学的一名老师,讲授知识产权法。 实际上,在周春梅的心中,成为一名匡扶正义的法官,才是她学习法律的终极职业梦想。在大学任教期间,她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也丝毫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为了朝着这一目标努力,2000年,她选择继续深造,攻读民商法硕士。 2000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2002年3月通过了全国首次统一司法资格考试;公开发表论文7篇,其中3篇为全国核心期刊……周春梅的研究生生涯持续“开挂”。 这个阶段的周春梅在学习上硕果累累,思想上也更加成熟。2002年,她再次参加入党骨干分子培训班,提高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并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入党不是为了好看、好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入党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变。”她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是我一生的追求。” 2003年,经过党组织的重重考验,周春梅终于被接纳为预备党员。那一天,她第一次体验了组织生活,人生仿佛被注入了新鲜血液。 机遇,从来不会怠慢有准备的人。毕业之际,周春梅以优异的科研成绩获评“校长奖”,并以公开招录第一名的成绩考至湖南高院,离自己的职业梦想又近了一步。 “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 身份变了、岗位变了,但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改,奋斗之姿不变。周春梅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纪检组。法院本就是矛盾尖锐的“高发地”,而那些信访信件更是棘手,对刚出校门到法院工作的周春梅而言,颇具挑战性。尽管不是从事专业审判,但她服从组织安排,始终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和专业知识化解当事人心中的成见、偏见,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矛盾。 2005年,周春梅进入审判业务部门工作。自此,她将全部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钟爱一生的审判事业。她在裁判文书制作心得《融通法、理、情,倾心谱写裁判乐章》一文中写道:“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为民之情怀,则必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 在周春梅的电脑桌面壁纸上,写着这样几个醒目的大字——“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这是丈夫陈文曲对她的廉政寄语。在身边人眼里,周春梅温文尔雅、与人为善。但在办案中、在法律面前,她却总是刚正不阿、一丝不苟。 在法官专业会议讨论案件时,周春梅总能发表独到见解,从不会因为谁是她的领导或老师便附和;她从不唯上、不唯私,只唯法律与事实;面对打招呼、找关系的请托,她从来都是严词拒绝,坚守公正底线。 在民一庭工作时,周春梅所办案件标的额动辄以亿计算。有当事人想方设法意图拉拢她,对她施压甚至是人生威胁,她始终不为所动。老家也有不少人知道周春梅“在省里的法院当法官”,有时想请她“帮忙”,她为此“约法”:“为案子说情请托的,请不要敲家里的门。” 到法院工作以来,周春梅从未办过一起“关系案”“人情案”。由此,她甚至被个别当事人和亲友误解为“不通人情”和“死脑筋”。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法官,周春梅的心中始终戒尺高悬,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名节看得比山还重。 “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法院工作中,就是提高司法能力” 周春梅认为,案卷虽然冰冷,但最后形成的裁判结果却会影响当事人的人生。她经常对同事讲:“案子不分大小,决不能简单地用金额多少去衡量案情。”周春梅始终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对法治的坚定信仰作为统领案件审理的方向指引与力量源泉,并落实到每一次的案件审理和每一件小事中。她认为,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法院工作中,就是提高司法能力。 在审理一起芦苇场经营权合同纠纷案时,为了确定芦苇虫害损失的责任分配,周春梅研读了10余部芦苇科专著,准确地归纳出需要向专家证人提出的问题,其专业程度令当地芦苇场场长为之惊叹。 在审理一起双方争议很大、案卷材料多达199卷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周春梅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深入永州工地现场实地勘查,调查核实账目13700余笔。当长达122页的判决文书送达后,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 周春梅常说:“无论繁案简案,我们都要对案件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自己负责。” 2021年1月12日,因不徇私情,多次拒绝犯罪嫌疑人向某为其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周春梅被向某残忍杀害。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5岁的刻度。同事们在清理她的办公桌遗物时,一封3年前的手写书信被发现。 这封信是一起土地权属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所写。信中写道:“尊敬的周法官,行政裁定书我们已经收到,你们用几个月时间把这些事实弄得如此清楚,你们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全组村民都敬佩你的办事效率及不畏权贵的作风。”两页发黄的红色单线信纸下方,写着名字“宋义明”,落款时间是2018年1月13日。那一年,为了确保这起土地权属纠纷案结事了,周春梅耐心地为当地老百姓释法说理,把土地确权“确”到村民的心坎上,化解了当事人所在村组与邻村积压了30年之久的矛盾。 在周春梅的眼里,法官虽以定分止争为天职,但解决纠纷不应仅停留在对是非的法律判断上,而要注重各主体间冲突的真正化解,以情、理、法融合的司法智慧,充分疏导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力求达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最佳效果。 “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品节” 周春梅在影片《我是花下肥泥巴》(编者注:影片讲述了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将一个欠发达乡镇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奇迹”。)的观后感中,这样剖白自己的心声:“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特别是党员法官,更应该有着像邓平寿那样高尚的品质,真正理解‘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品节’这句话。”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而周春梅做到了。她用忘我工作、公正审判,践行了一名党员法官的责任与担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不惜用鲜血捍卫内心坚守的原则底线,维护公平正义。 周春梅离开后,有微博网友曾评论写道:“有人问什么是法律信仰?是相信法律可以一直公平?还是相信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或者是相信法律可以带给人们、至少是信仰它的人们幸福的生活?法律信仰,恰恰就是即使现在正在承受着压力、不解、冒着风险,但仍然相信法律,仍然追求着社会公义,不惧不怕不退让,为之坚守与行动。” 周春梅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落实“三个规定”的庄严承诺,用生命兑现了党旗下掷地有声的誓言,立起了一座新时代人民法官的精神丰碑。 “春梅”虽然凋落,但其精神永存。坚守正义的道路不会孤单,捍卫法治的脊梁不会摧折,周春梅对法治的坚定信仰,必将激励更多法院人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为公正而生,为正义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