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布的“避雷帖”避开法律的雷区了吗?
“服务太差,避雷!”
“东西难吃,避雷!”
“质量不好,避雷!”
打开社交媒体,各类“避雷贴”铺天盖地。
你是否也在网上发布过“避雷帖”?你是否想过,这些看似善意的提醒,可能让你一脚踩进法律的雷区?
案情回顾
张某的儿媳在某母婴护理公司(以下简称“母婴公司”)接受产后护理期间,宝宝不幸生病。当时双方已达成协议:母婴公司进行一次性赔偿,张某儿媳承诺不在线上线下散布负面舆论,事件本已平息。
但心疼孙子的张某,出于“出气”心理,罔顾先前协议和事实,使用个人账号在抖音、小红书平台连续发布针对某公司的“避雷帖”。
母婴公司认为这些不实言论严重损害了公司信誉,导致公司潜在客户流失,经营受损,遂将张某诉至老河口法院。要求张某删除内容、澄清事实、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具有明显主观过错——因个人情绪,捏造针对母婴公司的不实信息,向不特定公众散布。这些言论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力,客观上导致了母婴公司社会评价降低、业务遭受实际损失。
最终,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张某立即撤回在所有平台发布的不实“避雷”信息。并在其抖音账号上发布视频,公开宣读道歉信。该道歉视频必须公开存续至少7天。
母婴公司放弃了其他诉讼请求。
这场因“避雷”引发的网络侵权风波,最终以发布者删除不实信息、公开视频道歉落幕。
法官说法
“避雷帖”本身是消费者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但它的法律边界在哪里?是正当监督,还是名誉侵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给出了明确答案:“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发布”按钮,都意味着责任的承担。表达需谨慎,维权要依法。在你想为他人“避雷”之前,请务必先为自己避开法律的“雷区”!